發布時間:
2019-10-15 16:30
從鎬刨到綜掘,從肩扛扁擔到皮帶運輸,從自制木棚到風動錨頭……新中國成立70年來,霍州煤電集團井下掘進裝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作為父子兩代掘進工人,霍州煤電辛置礦職工劉秋領和劉樂樂真切感受到了這一變遷。
一把舊錛斧、一個充滿了銹跡的刀鋸,這些富有滄桑感的老物件被劉秋領保留了下來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在那個用木棚支護巷道的時期,工人們手工制作木棚靠的就是這些老物件。劉秋領介紹,那時,每一架木棚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實地測量后,現場制作安裝的,木頭鋸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影響支護效果。而如今,在兒子劉樂樂所在的工作面,支護都是用的專業廠家生產的錨桿、錨索和鋼帶,支護力量更強,安全系數更高。
兩代掘進工人的不同,其實不只體現在支護裝備上。“我1984年參加工作,當時帶我的師傅是一個將近50歲的老大哥,他從辛置礦建礦就來到這里。他告訴我,建礦初期,掘進靠的是人工鎬刨,運輸靠的是扁擔籮筐,進尺產量就是工人們一鎬一鍬、手拉肩扛干出來的。”劉秋領說,“跟老師傅相比,我上班的那時已經有了放炮打眼,但是局部還是需要工人用鎬刨。第二年,支護工藝有了改進,工字鋼棚代替了木棚。后來,運輸中還有了礦車、絞車、皮帶……”
伴隨著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,霍州煤電井下掘進裝備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。劉秋領見證了辛置礦井下掘進從炮掘到綜掘的轉變、親歷了綜掘機動力系統從電動到液壓的升級。最讓劉秋領感到自豪的是,兒子劉樂樂傳承了他的事業,成為了辛置礦掘一隊的一員。“這幾天,我們辛置礦正在安裝EBH315綜掘機,這是目前礦上最先進的綜掘裝備了。上班十年來,我們使用的錨桿、錨索由細變粗、由短變長。而且,與過去我父親使用的電動錨頭不同,我們現在使用的是風動錨頭,安全性更高。如果說,洋鎬、錛斧、刀鋸是我父親那一代的必備工具,那我們這一代掘進工人的必備用品就是這些機械化裝備,一個小小的按鈕或手把就能完成工作任務,既省時又省力。”劉樂樂高興地說。
技術裝備在革新、工藝管理在改進,安全性在增強,效率也在提高。劉秋領回憶,他剛上班的時候,巷道高兩米、寬兩米,一個班15個人,每班掘進兩米。如今,兒子劉樂樂所在的工作面巷道已經是高4米、寬4.2米,一個班平均只需7、8個人,每班進尺4米以上。
人員少了一半,效率提高一倍。回顧這些年井下掘進裝備的變遷,父子倆由衷地感嘆:從人工生產到機械化、自動化,井下一點一滴的變化都看在眼里,現在全國煤炭企業又在大力推進智慧礦山建設,煤礦的明天定會更加美好!
這里是占位文字